最新消息

頂尖科學教育基金會第十屆公益活動報導

2019-01-02

 

 

台灣教育餵孩子吃什麼糖?鼓勵孩子舉手表達嗎?

 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孩子學著科學實驗的這幕,反而觸發我寫這篇『台灣教育餵孩子吃什麼糖?』。(圖/傅家慶)

圖文/傅家慶

在我國小教室的黑板上,總是這樣的一個畫面:右邊寫著日期和值日生座號,左邊則是我的座號。我在五六年級好像是十號,所以上面就是數字「10」,下面接著一大堆「正」字。因為老師要風紀股長,對於我每在上課說一次話,就記一次,最後就是一堆「正」字標記,最終治標不治本,老師也束手無策。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孩子在活動中學著科學實驗學習最簡單的原理。(圖/傅家慶)

那些年,真是辛苦了教過我的老師們,他們和她們自己從師範體系被訓練出「規矩」,卻得面對我這位「不規矩」的學生,老師,其實也不知道怎麼處理?上課中總有一個人不停講話,課程要怎麼進行下去?套句老師當年常說的「你不要影響其他人上課的權益」。因此,童年老師對我說過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「傅家慶,你給我滾講出去(教室)」。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孩子們在活動中不懼地舉手發言,觸發我想起自己被『禁語』的童年 。(攝影/傅家慶)

童年曾這樣被「禁語」的我,長大後總想著台灣教育為何不鼓勵學生舉手發言?我自己是到三十歲之後,從跟我同樣聒噪的外甥身上,才懂得老師當年的難處。然而,也是從我外甥滔滔不絕的話語中,感受到當年不斷說話的自己,只是希望找人「討論」,討論那些知識和道理。因著童年的些許遺憾,如今,當我看到現在的孩子們,可以大方地舉手,發表自己的意見,回答心中自認的答案,總是既感到一點喜悅,又感覺到一絲絲羨慕。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台北市長柯文哲和頂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郭春櫻共同出席開幕 。(圖/傅家慶)

從小不善科學的我,上週參加了「第十屆公益性趣味科學實驗演示會及闖關活動」,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舉手發問的孩子們,是如此地自信、敢言,毫不猶豫。台上講解科學知識的是人稱街頭科學家的周建和教授。他在台上說明水管是如何落入「線」阱?如何能靠著摩擦的「力」磨斷一根PVC材質的水管?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周建和教授用簡單方法解釋一條棉線如何切割一根比線更粗的水管 。(圖/傅家慶)

這個簡單的科學實驗,探討棉線的重力後摩擦生熱,便能切割物體。學生們經過周教授簡單操作,了解到同一個摩擦頻率裡,拉線重量與摩擦次數成反比的關係,且發現管徑越大、厚度越厚的水管,溫度要更高才能切穿。這個簡單的道理,是各中小學「科展」中經常所見的題目,也讓我想起自己國小最害怕的就是「科展」,那真的是童年陰影之一。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當水管被棉線切割開的瞬間,參與的學生們大呼驚奇。這簡單的科學演示,就像魔術表演般吸睛 。(圖/傅家慶)

我對科學的懼怕來自不敢舉手發問!記得國小某堂自然課,老師問了某個題目,要大家舉手說答案。班上前幾名同學都舉手回答某個選項,而我卻很自信地舉了另個。接著老師很順暢又自然地說「讓我們來看看哪些『天才』這麼聰明,舉這個答案」。正當我相信老師所言,以為自己將要答對之際,老師瞬間公布答案是成績好的同學們所回答的那個,也就是我答錯了。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童年的我,難有這樣輕鬆接觸科學的機會,對於孩子能這樣輕鬆學習,既高興又羨慕。(圖/傅家慶)

從天堂掉到地獄的感覺,那麼瞬間又那麼深刻。我不解老師為何要那樣「奚落」我。於是,當我看到這場實驗中,學生們那麼無懼地透過闖關活動,學習科學知識,才更有感學習的真意。學習是什麼呢?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對棉花糖吹氣後又能吃到棉花糖,這項闖關活動吸引很多學生 。(圖/傅家慶)

學習是在這個「共振吧!甜心」的闖關遊戲中,學生們要學的是透過吹氣,棉花糖會擺動回來,產生一段共振的波長,當棉花糖的「重力位能」,也就是擺動角度夠大時,張開嘴就能輕易吃到棉花糖。我們的教育體制,是否也像這樣的擺盪?餵食給孩子的又是什麼呢?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幾何樣式的水管造型,泡進肥皂水後產生多個『水面』,讓小學生計算,考驗對空間象限的觀察力。(圖/傅家慶)

學習是在這個「泡泡空間」的實驗中,學生們要去計算這個幾何樣式的吸管,泡進肥皂水後拿起來,會產生幾「面」?這是在學習水的附著力和表面張力。我們的教育,是否也在測試孩子的張力與受力?然後如泡泡水般,不小心就破了?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空氣槍把塑膠杯噴倒,看似容易,實際上如何掌握力道和距離就是科學學習。(圖/傅家慶)

學習是在這個「空氣脈衝炮」的實驗中,孩子手持主辦的頂尖科學教育基金會準備的空氣槍,透過施力將振波發射在前方的塑膠杯上,讓杯子倒下。這看似簡單,實際上一次就推倒的人不多,嘗試兩三次才成功的是多數。遊戲看似簡單,實際上推的力道和距離如何拿捏?這就是科學!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競賽過程中,有人違反規定,被當場制止,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學習,(攝影/傅家慶)

於是,有人發現了一些訣竅:把空氣槍靠近一點不就好了嗎?是的,看似成功了。然而,馬上也被發現違反了規定,立刻得到制止,要「偷吃步」的人退後,家回到同樣的「起點」才是比賽的真諦。這學習的不只是科學,而是人生。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闖關競賽中,也可以看出不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,幫或不幫,往往兩難。(圖/傅家慶)

學習到的也是父母自己。在面對孩子該如何過關時,有的父母讓孩子自己放手一搏,好與壞,孩子自己試過就知道。有的父母「放心不下」或者說認為孩子「不能輸」,選擇幫孩子一把,出手相助幫孩子完成闖關。孩子的成長中,如何收放,這不也是父母最難拿捏的課題嗎?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一輩子的資產,不論結果如何,陪伴的過程已經是天倫之樂 。(圖/傅家慶)

在這一共十六個關卡的科學實驗裡,盡是學習的真諦:孩子學到知識,學到人生,父母學到相處,學到陪伴。過程中的對錯,不是最重要的。最重要的是父母陪著孩子度過了一個週日下午。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▲ 所謂頂尖科學,不是菁英教育,而是人人都能接觸科學,培養科學精神 。(圖/傅家慶)

如頂尖科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郭春櫻所言:「我們給學生動手的快樂,從做中學,輕鬆得到知識和原理,讓他們覺得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情。」不管長大後孩子是否成為科學家,陪伴的回憶,無價。這也是頂尖科學教育基金會,連續二十年舉辦這實驗的精神,正如掛在會場,引述詩人歌德的這句名言「幻想是詩人的翅膀,假設是科學的天梯」。所謂頂尖科學,不是菁英教育,而是讓人人都能接觸操作到科學實驗,從中培養科學精神,潛移默化在自己未來的人生 。

▲▼             。(圖/記者傅家慶攝)



原文網址: 台灣教育餵孩子吃什麼糖? 鼓勵孩子舉手表達嗎? | ETtoday探索 | ETtoday新聞雲 https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81223/1335366.htm#ixzz5bRSLL2hO 
Follow us: @ETtodaynet on Twitter | ETtoday on Facebook